为什么银行要限制快速支付限额?近期,关于银行集体限制支付宝快捷支付限额的消息层出不穷。有人鼓掌,也有人叫苦。 2月28日起,工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四大银行相继对快递业务限额进行调整。事实上,工商银行与支付宝等支付机构的沟通从2011年就开始了。工商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主任王顺表示,“我们一直在与支付宝等支付机构进行沟通,直到去年才开始沟通。”这一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限额管理方案。”当年8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电子银行信息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1]86号),明确规定对于具有安全认证的电子资金划转和支付服务由第三方机构完成,至少在靠前次交易前,账户所在银行必须通过实体网点、电子渠道或其他有效方式直接验证客户身份,并与客户约定相关权利“自从监管部门提出要求以来,银行一直在与支付机构沟通,希望他们能够接受这一要求。但他们认为,客户体验是靠前位的。”因此,他们坚决不同意客户在开通首笔快捷支付业务时到银行签订合同的安排。这意味着,自2011年以来,快捷支付已经“违法”三年,银行承担了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那么,银行为什么要限制快捷支付限额呢?这源于快捷支付本身。所谓快捷支付,最初是为了满足网购客户小额快速支付的便利而创建的。注册快捷支付时,客户只需提供姓名、***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四要素信息。该信息通过手机发送。通过验证码进行身份认证,可以将支付机构账户与银行卡进行绑定。客户绑定银行卡后,每次进行支付或转账时,只需支付机构通过手机发送的动态验证码即可从银行账户划转资金进行支付。快捷支付的初衷是为小额支付开辟通道,风险应该在可控范围内。这种方式确实给客户提供了资金转账的便利,让客户体验非常好。但与银行普遍采用的账户密码与硬件(如U盾、电子密码等)相结合的认证方式相比,存在明显的安全风险。快捷支付至少存在两个安全风险:一是激活过程中,没有客户到银行渠道(柜台或网上)签订合同;其次,激活后,银行方对每笔付款也缺乏相应的验证手段,银行只能根据组织批量提交的统一指令完成扣款。而且,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交易对手机的依赖性大大增加。一旦手机丢失、注册时信息泄露,或者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快捷支付绑定的手机号码很容易被篡改,客户的利益很低。易受伤害的。而且,根据国内相关法律,如果未经客户授权而出现问题,银行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银行开始推动支付机构按照监管要求完善客户身份管理。那么,快捷支付限额管理实施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如何应对,还有待观察。不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家的立场还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