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今日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IPO价格为17港元。 开盘前就被打破了。 每股报价16.60港元,下跌2.35%。
小米招股书显示,小米计划在全球发售21.8亿股股票(其中14.34亿股新增B类股和7.45亿股销售股)。 发行结构为95%国际发售(20.7亿股)和5%香港公开发售(1.09亿股)。
7月6日,小米公布IPO配售结果。 小米宣布,共收到1,034,986,800份股票认购申请,相当于超额认购约9.5倍。 如果按照17港元的发行价计算,小米上市可净募集资金约239.75亿港元,上市估值可达540亿美元。
小米引入了7名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为5.48亿美元(约42.74亿港元)的股份。 其中,中***司认购1.92亿美元; 中国移动、高通各认购1亿美元; 国家开发银行认购6600万美元; 保利集团认购3200万美元; 顺丰速运和招商局集团分别认购3000万美元和2800万美元。 基石投资者中,除高通外,其余均为中资。
集团主导“金融”
小米的CDR招股说明书称,小米集团对小米金融60%的股份设立了股权激励计划(小米金融期权将授予雷军、小米金融管理层及核心员工)。 本激励计划已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经全体股东批准。 (协议),力争五年内逐步剥离小米金融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实现小米金融的独立运营。 目前,小米集团的金融相关业务已重组为小米金融。
金融业的剥离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在小米之前,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早已独立运营金融板块,而这些名为金融的“小儿子”如今都已是集团大军中的“团长”,能撑起半壁江山。国家。
虽然小米金融与这些巨头公司的财务影响力还有差距,但小米的“去金融”动作在上市之际自然更加引人注目。 小米的财务状况如何? 可以做什么? 该怎么办? 面对这些“吃瓜群众”最关心的话题,我们来回顾一下小米金融的“致富”之路。
金融布局初具规模
2013年12月26日,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小米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正式开始。 主要经营“米币”、绑定银行卡、手机充值等金融支付和虚拟货币服务,以及校园“分期付款”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2014年2月,小米与北京银行合作,包括基于NFC功能的移动支付结算服务、理财、保险等标准化产品销售、货币资金销售平台、标准化及个人贷款产品在手机上的应用和互联网终端。
2015年1月,小米钱包上线,支持信用卡、借记卡绑定、充值。 与余额宝类似,用户可以购买金融产品。
2015年5月,小米金融正式上线,定位为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活期理财、定期理财、基金等金融服务。 如活期宝+、定期宝+等。
2015年6月,小米贷(类似借呗、微利贷的在线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悄然上线,三个月后正式上线。 最初仅对小米手机用户开放。 小米手机预装了小米贷款App。 用户购买手机并开始使用后,可以看到相关入口。 由于与手机产品完美契合,小米贷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米粉”的热捧。 一年后,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两年后,交易额突破300亿元。 除了现金贷之外,小米还为用户在小米商城和小米线下门店购物时在自有场景中提供分期贷款。
2015年9月,互联网美股券商老虎证券获得小米科技1亿元A轮投资,正式加入小米生态圈。
2015年11月,小米征信上线内测,利用机器学习建模建立实时动态评分系统。 信用评分在600分以上的用户可以获得小米金融的贷款额度。
2016年初,小米科技斥资6亿元收购杰夫锐通有限公司65%股权,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2016年3月,小米发起成立米驰金服。 小米副总裁张金岭曾表示,米驰金服将首先发展以互联网股权投融资为主要切入点和着力点的业务,协同分享小米科技的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6年4月,中国银联与小米联合宣布推出基于小米手机联合设计的NFC移动支付。
2016年6月,小米推出首款保险小米“儿童保险”,随后小米大力推进保险业务并获得保险牌照。
2016年9月1日,Mi Pay正式上线,首批合作银行21家,支持上海、深圳、北京、广东、苏州、武汉六省市公交卡。
2016年12月,小米、新希望集团、红旗集团等联合发起国内第三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并获四川银监局批准开业。 小米持股29.5%(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3月1日,新网银行交易客户数突破1000万户,授信余额突破200亿元);
2017年初,雷军在小米年会上透露,明年小米将重点发力黑科技、新零售、国际化、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五个大方向。 互联网金融被定为集团五项核心战略之一。 首先向员工披露;
2017年4月11日,小米贷款App开始在主要市场上线。 在预授信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外部客户群体开放申请系统;
2017年10月,小米还投资了一家印度学生贷款服务商,并与其合作,为用户在小米商城购物时提供分期付款服务。
2018年3月9日,重庆小米小贷注册资本由1.5亿美元增至4.5亿美元;
2018年3月,小米推出区块链游戏《加密兔》;
2018年4月,第二款区块链产品“小米WiFi链”APP上线;
2018年4月,小米已与印度一家网贷平台洽谈***事宜; 另据测算,小米金融2018年靠前季度营业收入约为3.1亿元。
领土逐渐扩大
在金融投资方面,小米还投资了老虎经纪、51信用卡、布洛克盒等多家公司,涵盖网贷、证券、理财、彩票等多个领域。 其中,51信用卡前不久刚刚披露了赴港上市招股书,积木盒也有可能通过港股上市公司拥军国际曲线登陆港股市场。
目前,小米已获得私人银行、网络小贷、保险经纪、商业保理等牌照。 其金融相关业务包括小米集团的供应链融资、互联网小贷、支付、金融产品分销、互联网保险等,其产品包括小米生态链上的钱包、手环等多个关键产品。 招股说明书强调:“小米的金融业务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而是涉及我们核心业务的不同商业模式、价值链、生态链、风险状况和增长策略。”
对于小米来说,虽然贷款业务和银行业务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其他金融业务的布局并没有引起什么“大水花”。 但集团打造了较为完整的生态链,如浏览器、音乐、商城、游戏、视频等; 其次,小米在C端用户、B端供应链、渠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优势,为小米未来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亿MIUI月活跃用户、4.5小时/天的待机时间、出货量2017年手机出货量超过9000万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结合将随之提升其变现率,这些都为拓展金融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去金融”的本质
除了自身在金融方面的先天优势外,资本的支持对于小米金融版图的扩张更重要,而小米集团的“去融资”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支持金融布局。
小米招股书显示,由于小米金融保理业务的拓展未来需要大量资金,小米集团对截至12月31日止的三年内向小米金融提供金融服务的最高金额设定了年度上限, 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127.7亿元、149.5亿元、145.5亿元。 其发展雄心可见一斑。
此外,小米金融未来将不再是小米集团的控股子公司。 公司通过剩余股权保留对小米金融的重大影响(但不具有控制),将小米金融作为联营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 话说回来,分拆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小米的“去金融”之举,不仅将为小米金融获得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和空间,也为集团自身的核心业务储备更多能量。 让自己回归技术和产品的根源。
文:综合自周小白、小宇、金融科技江湖水社、亿欧网王小平